政策法规

公租房热线烫手7大热点最受关注

溧阳房  发布时间:2011-05-15  来源:
石市保障房建设正在大力推进。
石市保障房建设正在大力推进


  公租房怎么租?房子位置都在哪儿?房租多少钱?昨日晚报邀请石家庄市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现场坐镇,接听读者热线。刚刚走进公众视野的公租房,面目逐渐清晰起来。

  昨日的热线此起彼伏,大多数打进热线的读者都详细讲述了自己的家庭条件,询问是否符合申请公租房的条件。接听热线的工作人员一一耐心解答。原定从上午9点到11点的现场接听热线的时间“严重超时”到12点多。甚至直到晚上还不断有读者打进热线咨询问题。记者粗略统计,昨日共接听百余个热线。

  热线答疑

  热点问题1公租房申请条件有哪些?

  经记者粗略统计,超过80位读者咨询公租房的申请条件。工作人员提醒广大读者:公租房主要保障的是三类人群,针对不同人群的收入住房特点,政策也设定了不同的门槛。读者可以自己参照详细的申请条件“对号入座”。

  本地“夹心层”月收入低于1524元

  不能纳入到廉租房保障大伞下的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申请公共租赁住房,必须符合3个条件:家庭成员具有当地城镇常住户口满3年,且在当地城镇实际居住;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上年度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而按照统计部门公布的2010年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8290元,平均月收入1524元; 无私有住房,未租住公有住房和其他保障性住房。另外,单身(含离异)申请人须满35周岁;离异时间须满2年。

  这些条件必须全部满足,方可申请。

  “蚁居族”满足多个条件可申请

  石市还有不少刚刚就业的大学生,因为收入低而租住在学校筒子楼,或者和他人合租、拼租。对于这部分被形容为“蚁居族”的人群如何申请公租房,工作人员解释,新就业人员申请公共租赁住房,应符合多个条件:

  (一)具有本县(市)、区城镇常住户口;

  (二)持有大中专院校毕业证,毕业未满5年;

  (三)已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聘用)合同;

  (四)本人及配偶在就业城镇无私有住房,未租住公有住房及其他保障性住房;

  (五)收入稳定、有能力支付承租的公共租赁住房租金。

  另外,申请人父母为申请地城镇户籍的,其父母必须符合住房困难条件,且未以家庭申请任何住房保障政策。

  “石漂族”申请要符合六个条件

  在石市流动人口中,还有很大一批是户口尚未迁入市内的“石漂族”。接听热线的工作人员解释,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申请公共租赁住房,应符合6个条件:

  (一)年满18周岁;

  (二)持有就业地城镇暂住证(居住证);

  (三)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上年度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即家庭平均月收入低于1524元;

  (四)在就业城镇居住2年以上,劳动关系稳定,并有手续完备的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

  (五)在申请地连续缴纳社会保险1年以上,或累计缴纳社会保险2年以上;

  (六)本人及配偶在就业城镇无私有住房,未租住公有住房及其他保障性住房。

  户籍所在地和办公所在地不在同一县(市)的企事业单位职工,在配租公共租赁住房时可参照外来务工人员的条件执行,住房面积按照办公所在地的住房面积核定。

  热点问题2 公租房廉租房有何区别?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打进住房保障部门热线的人们也有很大一批不清楚公租房和廉租房的区别。

  公租房,是指由政府投资或提供政策支持,组织社会力量参与,限定套型面积,按优惠租金标准向符合条件的家庭出租的保障性住房。公租房保障的对象是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无力通过市场来解决住房问题的群体。

  公租房的户口要求更宽松。申请廉租房要求必须是户口在市区内满三年;而公租房把外来务工的非本市户口家庭也纳入了保障范围。

  公租房比廉租房的收入门槛要求宽松大致300多元。申请公租房的收入门槛是家庭人均月收入1524元以下;而廉租房的收入门槛要求更严格,今年的标准还未公布,去年的收入标准是家庭人均月收入1107元以下,相关部门预计今年的收入标准将在1200元左右。

  公租房的保障面积比廉租房大最多10平方米。廉租房保障面积在30-50平方米,公租房保障面积在40—60平方米。

  住公租房只能享受到租房的实物配租,租金收缴采取“先缴后返”的办法;而廉租房则有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两种保障方式,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从下月起即可领取每月200元左右的廉租住房补贴。最重要的是,公租房的租金要远远超过同区域廉租房的租金价格。

 

溧阳房声明:网站所载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最新留言

更多
    暂时无留言!

家装美图

更多